近日,由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云南。采访团深入昆明、保山、德宏等地,通过实地探访,全面了解云南省在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作为我国地震多发省份,云南如何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如何推动科技与科普协同发力、如何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嵌入防灾理念,成为此次采访活动关注的焦点。
从课堂到家庭
普及知识守护成长路
云南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是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风险最集中的区域之一。20世纪以来,云南发生过350余次5级以上地震、13次7级以上地震。1970年,通海县发生7.8级地震造成1.5万余人遇难的惨痛记忆,至今仍警醒着世人。地震之痛,让云南人更深刻理解“防患于未然”的分量。
“学校是人员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但组织化程度高、执行力强。通过聚焦校园,我们既能高效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又能为社会提供可推广的经验模板。”云南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宏生说。
云南省地震局始终把校园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已被纳入“进校园白名单”,成为全省中小学校安全教育的“规定动作”。马宏生介绍:“纳入‘进校园白名单’是地震部门服务校园地震安全,守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一环,这样做有效提升了师生学习和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的积极性。今年,缅甸发生7.9级地震后,云南多所中小学临震不乱,有序避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体系协同是显著特色。云南省地震局与省教育厅、民族宗教委、科协等部门单位协同推进“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连续四年构建了“五个一”标准化模式:一套书、一场讲座、一次演练、一个班会、一名传播师,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这也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
作为全国“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重点省份,截至2025年,云南省共有6368所学校参与活动,发放图书25.4万余册、培养科学传播师7842名;开展讲座7800余场次,275万余人次参与;组织演练1万余场次,455万余人次参与;4.2万余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240万余人次参与。
当被问及如何让地震科普真正落地基层时,云南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芳介绍:“我们编制多语种教材,制作少数民族语言版的宣传片,面向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校推广。同时,云南省财政每年专门拨款用于云南省地震局开展科普活动,该局持续多年开展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中学生知识竞赛、‘小小讲解员’大赛等,累计覆盖上百万人次收听、收看。”
“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和云南特有的‘11·6’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日等重要时段,我们每年组织全省中小学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杨芳补充说,“我们还推动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科普网络。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出版防震减灾系列丛书,举办知识讲解员比赛,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受益的格局。”
一些民族地区还将地震科普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比如,在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活动中,当地地震局组织防震减灾宣传展板巡展,孩子们在嬉戏泼水的同时,也学到了自救互救知识。这样的方式既贴近生活,又富有成效。
实现预警加速度
科技赋能赢得“黄金时间”
从2018年起,云南省正式立项建设地震预警系统,中央和省级共同投资2.8亿元,建成1个省级预警中心、1660个台站和16个市级服务平台,并部署2.1万余套预警终端,实现全省1.4万所中小学全覆盖。
在云南昆明黑龙潭防震减灾实验基地,云南地震台高级工程师钟玉盛实地演示了地震预警系统。“危险,紧急避震,10、9、8……”伴随倒计时,记者进入避险状态,切身感受到了科技为生命赢得的“黄金时间”。
“地震预警本质上是‘电磁波和地震波赛跑’。系统由台站观测、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信息服务和技术保障五大体系构成,从捕捉信号到发布信息,全流程不过数秒。”钟玉盛在云南地震预警中心接受采访时解释说,按目前云南的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地震发生后6秒到10秒,尚未受破坏性地震波影响的区域就能收到预警信息。
自2021年5月该系统全面运行以来,在漾濞6.4级、隆阳5.2级、洱源5.0级等多次破坏性地震中有效发挥作用,为师生应急避险赢得宝贵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云南还探索“多平台联动”。除了校园预警终端,电视广播、手机微信小程序也能同步收到预警信息。
钟玉盛介绍:“我们特别注意避免干扰教学秩序。提示性信息只在屏幕上显示,不触发警报声。只有灾害性地震才会报警,确保安全与秩序兼顾。”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感波及保山。保山一中全校师生在1分15秒内完成安全撤离,交出了一份“零伤亡”的“教科书式答卷”。
“刚开始听到指令时会心慌,但现在我们熟悉了应急预案,心里有底了。”该校高三学生李云希回忆说。副校长罗朝春则强调:“安全不是靠运气,而是靠预案和练习。”
罗朝春分享了应对地震的细节:“那天正值月考,震感袭来,老师们立即喊道‘蹲桌下、护头部’,学生们迅速就位。十几秒后广播响起,疏散路线启动,楼梯口的老师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护送学生。全校3000余人1分15秒内全部到达操场,没有一人摔倒。”
罗朝春说:“靠的就是每月一次的全场景演练,熟练带来了安全感。”他总结学校的“六位一体”防灾体系:管理精细化、硬件科技化、培训多样化、演练常态化、心理疏导系统化、部门协同制度化。“最终目的就是让防震减灾成为一种主动防 控,而非被动应对。”
织密防护网
多管齐下筑牢安全防线
“高考期间,如果发生地震怎么办?”云南给出的答案是“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马宏生介绍:“人防方面,全省412名地震系统工作人员下沉考点,与考务人员共同值守;技防方面,预警终端阈值统一配置,确保即便在信号屏蔽的环境中也能正常发挥作用;物防方面,对全省235个考点建筑开展安全评估,提出加固建议。”
据了解,预警终端在高考期间科学调整响应阈值,只有灾害性地震信息才触发警报,避免对考试秩序造成干扰。“我们既要守护生命安全,也要守护考试环境。”一名工作人员说。
此外,云南还创新建立“5618紧急叫应叫醒机制”——在预警震级达到5.5级以上时,面向烈度6度区范围,利用“必答短信”、语音同步呼叫等方式通知应急响应关键人员,为党委政府开展应急决策、人民群众自救互救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信息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谁是第一响应人?就是村委会主任、乡镇消防员、基层民兵,他们是地震发生后最先到场的人。”云南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副主任杨赞辉解释道,“我们十多年来持续培训这支队伍,通过‘5618紧急叫应叫醒机制’,让‘身边人救身边人’成为现实。”
云南是我国最早设立地震台站的地区之一。昆明台站作为“老八台”之一,见证了新中国防震减灾工作的起点。在昆明地震监测中心站,昆明地震监测中心站站长钱文品向记者介绍了正在进行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小江断裂—红河断裂交汇深井工程”。
“这口井将超过3000米,用于研究断裂深部结构。”钱文品介绍,“云南的地震大多发生在断裂带上。通过深入探测,我们希望更准确地认识潜在震源,为地震风险研判提供科学依据。”
云南不仅在监测预报上下功夫,还着力研究巨灾模型、风险评估等前沿技术。科研成果反哺实践,支撑着地震预警、校园安全和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作人员还提到:“我们正在探索人工智能在地震波识别、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未来或将进一步提高预警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面对地震风险,不能依赖运气,而要依靠制度、科技、演练和科普。从“6秒到10秒”的科技防线,到“1分15秒”的紧急疏散,这是云南交出的答卷,也是全国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的缩影。随着各地不断积累经验,织密生命防护网,人民群众的安全将更有保障。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4 云南万隆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东南亚(云南)安全应急产业博览会
联系人及电话:张金普 13708730608 邮箱:905905199@qq.com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6007655号-24
地址: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海伦城市广场2座10层1003号 网站地图